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言论:
德国人要是生孩子还能领钱,生的越多领的越多;
每年德国人只工作不到两百天,周末不工作,还有各种假期;
在德国哪怕一直不工作,每月领到失业补贴也足够生活;
虽然上述这些言论或多或少有些夸张,但总得来说还是事实。德国的“高福利”标签由来已久,以医疗保险为首的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多数时候生病只需付药钱,失业有人管,孩子的奶粉钱也被承包了;另外就是免费的小学中学大学,被我国引进的双轨制教育体系,也是人们将德国和高福利联系起来的原因。
但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德国来提供这些高福利呢?这么长时间,德国非但没有被拖垮,反而靠着这些高福利吸引了大量高技术人才来德国定居,愈发使这些社会保障更稳固。
经济体制造就的大环境
二战后,德国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昔日的国际大家庭中的弃儿一跃成为当今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
主要是因为,战后德国取消了定量配给制,使得物价由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而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保障了德国企业的利益,企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复苏。
贯穿始终的公平原则
虽然说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动力,而只有竞争才能优胜劣汰,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一直提倡和保护竞争公平性,为防止企业形成垄断,妨碍竞争,国家通过政策、法令为竞争制定“规则”。
而在分配制度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公平原则,通过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更能克服收入和权力分配上的不公平。而在企业领导体制上,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分别对企业行使经营权、监督权和所有权,三权均衡设置,严格分工,相互制约。
在这种社会方方面面都遵循公平原则的环境下,德国人当然更愿意努力工作,既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德国社会福利的稳定,又能全面享受到这种福利,何乐而不为呢?
集中于高附加值产业
德国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于房地产,相反,房屋产业在德国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甚至还有萎缩的征兆。德国专注于工业品制造及其出口,跟他们务实严谨的性格也有关,并不一味地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尽量避免使经济依赖于金融行业或其衍生业。
大量财政支出用于补贴
据统计,德国每年最大的三项财政支出分别是:对农业的补贴,对住房租房、住房建筑业的补贴,还有对交通业的补贴,这三项加起来超过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另外,像社会保险、教育科研也是财政支出的大项,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用于公务员开支。
这样的分配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德国的高福利有了支撑,才能持续吸引各国高端人才来德,共同推动德国经济发展,更加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